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 Scope International
跨國公司的經營, 為了降低成本, 許多國際企業紛紛將operation department外移到人力成本較便宜的地方, 例如China, Indonesia, 而渣打, 美國運通…等跨國企業則選擇人口多到不行的印度. 印度就像是跟中國大陸來一場人口的競賽般, 這兩個人口都超過十億的國家是許多跨國企業流著口水搶著吃下的大市場, 除了積極擴展事業的展圖, 這些企業也將一些非本業的營運部們外移到這兩個國家, 例如財務部, 人力資源部等等本身並不賺錢的部門.
渣打的動作相較於其他跨國企業已經算是相當慢的了, 花旗(Citibank),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等都在幾年前就已經進行外移, 我現在的Team Leader就是從Amex的Accounts Payable跳槽過來的, 但是規模似乎沒有Scope International這個後起之秀大, 身為SCB的Back office的Scope International光是看員工人數就可以嚇到人, 市中心佔地廣大的園區約有數千人, HR部門每天沒日沒夜的面試新人為的就是能達到每個月既定的人頭數, 而我參與的這個Project主要是要外移七個國家的渣打”Finance”到FSSC(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 如果這個概念對某些人還是很抽象, 就可以單純的想成在Chennai的這個Scope International的一個部門-FSSC將會成為渣打全球最大的一個財務部門, 因為各國的財務都將外移到這裡.

 Finance Change Project of SCB:
Scope International是一個很新的組織, 在印度享有很高的聲望, 每當我跟別人解釋到我在Scope工作時, 別人總是倒吸一口氣用讚佩的口吻說”喔, 你在Scope International 工作呀”, AIESECer更是把我能在Scope take traineeship當作是件不可多得的大好機會; 我相信這個組織是很傳奇的, 雖然它的性質還是以Processing為主, FSSC只是其中一小部份, 還有HRSSC(Human Resources Shared Service Center)-將各國的HR外移到這; Trade Operation, Call Center, IT 365-各國渣打員工只要IT相關問題只要打個電話就會有專人服務;...etc.
Scope International是渣打的100%投資的Subsidiary, 雖然有自己的組織架構和logo, 但是還是和渣打共享同樣的interface, SCB就像是Scope的大客戶, scope 提供渣打所需的服務, SCB則始用者付費給這個自己的分公司, 而根據上次CEO Marvyn在訪問scope時所發表的, 今後Scope不只會提供服務給SCB, 也將會提供服務給其他有同樣需求的跨國企業, scope International將會發展成提供全球財務和人力資源相關的Hub.
整個Finance change Project的牽涉層面非常廣, 總共分成六個Phase:
 PAS/ MSA GL
 AP/ FA/ CBR
 Group Reporting- Wholesale banking & Consumer Banking
 Group Reporting- Individual Country Reporting
 Local Reporting(To CEO/ CFO)
 Regulatory Reporting

像這樣的大project, 似乎絕對不可能在臺灣recruit人才, 全部都是在新加坡組team, 我絕對相信新加坡人相較於臺灣人有著絕對的優勢, 語言上他們算是English native speaker, 多半的新加坡華人也會說中文和廣東話, 這三種語言就讓他們吃遍亞洲, 做事方式則是兼顧了東方和西方的優點, 他們直接而懂人情, 怎麼說呢, 和我互動最多的就屬Mary(馬曉萍)了, 她的工作方式是完全的western, 臺灣migration的第一週, 她就展現了務實驃悍的作風, 不管是對職位或年齡比她大的人, 或是對FSSC的大老闆(Director)- Hemant 都是一樣的犀利, 我著實很驚訝而又佩服, 個性變得敏感而纖細的我似乎已經很難這樣務實, 她就事論事, 言語簡捷利落, 當她要一件事在某個時間點完成, 她就直接講: “I want XXX to be done by XXX time”; 她跟印度人溝通的方式完全不帶情感, 我雖然佩服她的做事方式, 但同時也感受到她對於印度人的優越感, 除了跟瑪莉接觸, 偶爾也會碰到幾個被短期派過來的新加坡人, 他們多半都給我同樣的感覺, 講效率, 開朗, 講話快…; 國際觀更是不用說, 新加坡外於重要的航線中心, 國家雖小卻是許多國際知名企業的亞太營運中心; 光就這幾點, 讓原本不太喜歡新加坡的我開始心生嚮往, 深刻的感到臺灣似乎前景非常不樂觀…這種機會根本不可能在台灣找到, 像這樣跨國大金融機構或投資銀行在臺灣的營運都非常有限, 像這幾年裁員都來不及了, 更不用說是擴大recruitmen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heris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