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周日晚上七點從家裡看出去的景色)

在異地生活的第二個月,

除了很想睡飽覺之外,意外的發現自己有些轉變,

原本以為自己是很適合異國生活的人,

但是在忙碌和壓力下,卻發現自己對熟悉的事務的需求度,大於我的預期

以下是幾點發現自己跟預期中有落差的行為(現在甚麼都很愛分析lol)

1. 我的iphone裝了聽廣播的軟體,平常忙碌時背景音樂就習慣轉到飛碟電台和hit fm,覺得聽到講台灣腔的中文有種熟悉感,以前在台灣反而很愛聽icrt,那天聽到強尼的節目,大家call in進去報告宜蘭那邊水災的災情,頓時很想家說,大概是中文可以有種安全感嗎?

2. 大概是窮學生效應,在這邊覺得吃自己做的食物很重要,學校其實也有幾個餐廳,不過要我花兩磅吃個冷三明治或是五磅吃個漢堡實在很沒有滿足感,我也蠻驚訝我居然三餐都吃自己我大概就是周末滷一整隻雞(因為這邊全雞很便宜),或是煮個雞湯,放冰箱吃一個星期。多虧住在學校對面,中午衝回家很快得挖一點雞肉煮個湯麵,就是高級的一餐,這種寒冷的天氣,能夠喝熱呼呼的東西,即使是白開水家濃縮雞湯塊也能溫暖身心。

3. 以前總覺得為什麼海外的華人都只跟華人混一起,印度人也一定有自己的小圈圈,現在我懂了,因為我們對母語的需求是很大的。組織行為學教授講過一個例子,他的同事在懷孕期間變得很機車,原來是因為平時需要精力來讓人符合社交標準(it takes energy not to be mean),懷孕時已經很累了就沒經歷注意自己言行,同樣的狀況放在語言上,就是白天上課、小組討論、各種輔導課程、和銀行的人社交搞關係都耗費很多精力和能量,一天下來時在有種精力耗盡的感覺,碰到我得講英文的室友都覺得很懶的講話,我很幸運有多年的跳舞好友Dominique也住在倫敦,雖然忙到來英後也只見過一次,但是偶爾打個電話給她閒扯一下,就有種說不出得安心。昨晚去參加一個要花錢的校友活動,聽教授講歐洲避險基金的活動,目標是去認識校友和喝免費的酒,碰到一個中國面孔的人,聊了一下知道是LBS財金碩士課程去年畢業的中國人,他的公司我很有興趣,馬上就追問暑假工作的機會,聊得很愉快,後來跟他的一個在美林做商品交易的朋友就一起去旁邊溫莎酒吧續攤(lbs旁邊學生最常光顧的酒吧),講中文就是有種說不出得順暢感~和海外華人講中文就更是有種瞬間距離拉近的感覺。

4. 發現我對冷天氣實在受不了! 這種影響真的很大,像這幾天正值生理期,我一出門吹到冷風就頭痛lol 偏偏又剛好忙到不行,香港投行拜訪行程要交申請論文、我跟幾個同學組的資產管理學習小組要準備開會內容、上周認識的幾個避險基金的人要趕快寫信去聯絡感情、履歷表快要印出來了要趕快做最後的修改、下周有一堆個人和小組的報告要交冷天碰上忙碌的結果就是完全不想出門,有種被冷到晚上很出門的地步啦~~倫敦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晚上可以去跳salsatango,但是現在只要想到深夜出來要走一段去坐公車,想到就冷得打寒顫,我想我冬天勢必會胖個好幾公斤吧:p

觀察自己在異國生活的轉變,也是蠻有趣的~

再看看第三個月會有什麼變化吧J 除了體重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heris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