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活到這麼大,”覺得辛苦”的時候很多,”覺得不辛苦”的時候很少…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覺得人生辛苦時,也是十之八九。我的情人也是以一種常人無法忍受的方式在辛苦工作著,我也覺得想到未來好辛苦,阿我們到底是在為什麼辛苦哩?
為什麼辛苦?
之前有討論過”為什麼我要唸MBA和進Banking工作”,講到我認為成就感和金錢是主因,這個成就感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完全看不到他的形體,但是”自以為是”的以為身在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金字塔中上層的我們,卻時常在精神和情緒層面受到這個無形體影響,雖然很不想承認這個事情,但是這個成就感的的確確是在辛苦過後才能獲得的,而且有如嗎啡一樣,劑量越重那摸爽的感覺就愈大,當然這邊也已經假設了我們是天資一般的普通人,並非輕輕鬆鬆就可坐享卓越才華和自我滿意的成就水準 - 我們都需要努力付出才有可能獲較好的事業或學業上的好成果
普通辛苦不行嗎?
不行,這世界就是不進則退阿。以我自己來說,大學聯考時,我就覺得我需要付出120%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80%的成績,高二開始就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才上了個好學校的普通科系;開始交易權證時,也是晚上K書看美股,隔天五六點起床準備早會報告,每天都戰戰兢兢準備交易主管盤中的質問和苛刻的交易會議,就是要全力以赴,不然就做不好;當上SALES以後也是拚老命各個縣市跑,陌生Call客只要約到能見面,那怕竹南苗栗的鬼鄉下一樣跑去,不這樣衝就做不好事,我的職涯前半段被老闆賞識和肯定,就是拚來的。
後半段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工作的升遷發展不如預期,自己也改變心態變油條了,抱怨老闆和抱怨報老闆大腿的人的時間變多了,120%的努力變成50%,反正事情都熟了、客人也熟了,多做也不會讓自己多賺,就這樣混了幾年。
在暑假實習時,有一個難得的會議,是當時在新加坡的幾個Intern跟亞太地區的重要人物大咖見面,這種機會非常難得,因為這VIP很重視我們這個Associate program,讓我們可以件上一面,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講到自己也並非金融專業出身,且出身是理工一類,本來不擅於交際和行銷,但是他跨出舒適圈,現在變成了最大的HEAD。聽來簡單,但是自己經歷過就很有感受,回顧過去所有值得驕傲的時刻不都是跨越舒適圈換來的? 不論是Aiesec的自願性或是後來選擇讀 MBA的非自願”跨越舒適圈”,都是這樣才能換來扎實的學經歷、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下一步。
一旦停留在舒適圈,就注定衰亡。
連周老爸年過六十的人,仍奉行精進,讀書涉獵很廣,每天都進公司 ( 平常天過中午後才進公司),尤其是周六日,因為他認為那是他唯一能專心無騖不受打擾的時光,可以很有生產力的思考重要決定和公司方向,是阿,那也不過是個小出版社,但是他相信慢慢地做,就可以把理想付諸實行,憑藉精神的力量可以寡擊眾。老爸也是打混過,經歷過事業高低潮的人,也是從失敗找到了教訓,學了這個不進則退的道理,我這女兒也是一樣。
最近跟MBA同學吃飯,他是個體貼的丈夫,講到在考慮未來工作地點,若是在百慕達群島的避險基金,怕他太太沒事做,”stress level”會很高,所以跟公司要求在倫敦工作,我內心就在不禁在想,(撇開他的case),作為MBA或成功人士的太太是怎樣的心態呀,尤其是那種不工作專心當主婦的太太們,她們人生的馬斯洛最上層”Esteem”和”Self-actualization” 是如何被滿足的呢? 我剛進 MBA 時過著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看到那些”partner”真是非常的羨慕阿,沒有找工作壓力、沒有金錢壓力、還常po到處旅行的開心照片,許多partner比我參加更多同學間的聚會和旅行,我只能乾瞪眼羨慕,至少在我那時各種壓力齊備下,片面的覺得她們真是爽阿。當然人家可能有不同壓力拉,像是生小孩的壓力、每天買菜做菜和娛樂高壓的MBA先生的壓力等等等,但是我就一直在想…沒有工作和沒有辛苦的人,能獲得成就感嗎?
不辛苦工作的人過得開心嗎?
我回想我打混的那段時間,因為工作上成就感不夠,我個人空閒時間也很多,就花很多心情經營我的花園、做手工藝像是年馬賽克花盆、學做點心、研究廚具、玩明信片、每天下廚、一周上兩堂芭雷課並去兩三次健身房、在tango課當助教、幫周老爸做早餐等等,因為工作上得不到成就感,就把精力花在其他地方,滿不滿足? 當然不滿足,要不然也不會卯起來願意忍受痛苦的MBA申請過程兼花大錢唸mba了。所以我發現,以自己來說,如果人生所需成就感是一個加總,那麼工作上的成就感的權重,是遠勝於其他事情帶來的成就感的! 其他事情做再好,像是跳舞技巧再好、菜做得愈好、網誌寫得愈漂亮、照片照得愈多,都無法滿足工作上成就感不夠的缺憾。當初來唸書時就有點擔心拋開工作帶來的自主和成就,變成不適生產的學生,我會開心嗎? 果真不開心,辛苦上課超痛苦的,也可能是我本身就不喜歡上課,尤其是第一年MBA全都是強迫參與的課程,雖然跟其他MBA相比時間似乎已經彈性許多,但還是不喜歡,雖然找到工作後的mba生活輕鬆許多,現在也很多時間睡覺,跟工作時動不動就缺少睡眠相比,是好很多,但是總是少了點”生產力帶來的成就感”。最近上密集的課(block week一周修完一學分),每天要看case還得趕作業,實在是痛苦,我實在跟Case沒有緣分,常常看半天一個字都看不進去,直覺得到底是有誰可以忍受像HBS那樣整天光看Case的生活啊? 這兩年的成就感大概就只有找到工作這件事吧。所以,即使不工作,像我念書也不開心。那找喜歡的事來做,總該開心了吧?
把”興趣”當作職業?
講的好像一副我有多愛工作,我其實就是跟”穿prada惡魔”裡面那可憐的小秘書一樣,在上班前需要自我灌輸”I love my job”的人。但我有想過,把”喜歡做的事情”當作工作,會比較開心嗎? 我思考的結果認為,”不會”。因為開心是取決於成就感,但”做喜歡的事”可能會讓我很爽一下子,但不一定會讓我比較有成就感喔。舉例來說,像我很愛跳舞,為跳舞很願意辛苦,像是高中時即使熬夜念書,也願意辛苦地去上芭雷課,三個月內把筋拉開可以劈腿;這樣的我,若以跳舞為業,會很甘願的辛苦? 我到現在跳過各種不同舞,我很清楚思考過,要拿跳舞當職業,我不會開心的。因為按照我的個性,要做就要做好或最好,不論 Tango或是Salsa真要做到 ”好”,那除了技巧面要好,還要有藝術性、音樂性,後兩項都跟天分有關,並不全然是”喜歡做就會做得好的”,這也解釋了坊間許多半路出家的探戈全職舞者,為什麼再怎樣也只能在台灣做推廣和賺賺教課的錢,因為能力就是有限,要當大師可能要下輩子生在阿根廷再說。我也試過在朋友婚禮表演、編舞教課、當助教等嘗試我在這個領域的可能性,但是我發現還是以此為業很難開心,因為在藝術或舞蹈的領域要持續前進和進步超級困難的,那是一種跟自己的搏鬥,比上班時有人幫你評量表現還難多了,這樣”很難被defined”的成就感又更難取得了。若說教課我常沒有耐心、會嫌別人肢體沒有開發,都很想推薦大家去練一練芭雷或瑜珈再說吧;表演也會覺得練習這麼賣力大家看得點也不一樣,我的興趣可不在娛樂大家。接觸了幾個真的有天分的舞者老師後,就發現,要吃這行飯,還是要有天生的潛質加上發自內心的passion和感動人的能力,我雖然也覺得自己有點小天分,跟這種老師比起來,我差遠了。這種論調跟那些心靈導師所講的”找自己喜歡的是為職業” 的說法完全不同,我覺得,要找有成就感的事情做,然後來support自己喜歡的興趣,才不會對興趣患得患失,或是陷入"麵包跟理想間的掙扎",也才能不計代價和不求回報的心態面對興趣、並真正的享受於興趣並獲得開心;這樣辛苦的工作也就更有代價,因為可以support喜歡的嗜好。例如等我MBA終於畢業回到職場,努力工作獲得更多的學習和視野,也可以支付我未來學舞的費用,去Tango festival可以上私人課、或是可以買最前面的芭雷表演票。
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 這又很難說了,因為就像前面所講,成就感像嗎啡,無法確定多少會滿足,只知道要愈滿足則劑量就要愈強,投入的努力指數就要愈高,而不投入努力就絕不會滿足…這到底是不是在回歸工作前的自我洗腦的呢?
綜上所說,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關係:
有工作的成就感 > 沒工作的成就感
進一步推導可得以下不等式,
工作時能持續跳脫舒適圈的成就感 > 在原地踏步無法前進的成就感 > 得過且過打混式工作的就感 > 沒工作的成就感
反正就是,雖然工作時每天早上爬起來都有一種厭惡世界、希望馬上世界停止轉動別來煩我的心情,但好像還是得工作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