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610  

常常覺得活到這麼大,覺得辛苦的時候很多,覺得不辛苦的時候很少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覺得人生辛苦時,也是十之八九。我的情人也是以一種常人無法忍受的方式在辛苦工作著,我也覺得想到未來好辛苦,阿我們到底是在為什麼辛苦哩?

為什麼辛苦?

之前有討論過為什麼我要唸MBA和進Banking工作,講到我認為成就感和金錢是主因,這個成就感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完全看不到他的形體,但是自以為是的以為身在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金字塔中上層的我們,卻時常在精神和情緒層面受到這個無形體影響,雖然很不想承認這個事情,但是這個成就感的的確確是在辛苦過後才能獲得的,而且有如嗎啡一樣,劑量越重那摸爽的感覺就愈大,當然這邊也已經假設了我們是天資一般的普通人,並非輕輕鬆鬆就可坐享卓越才華和自我滿意的成就水準我們都需要努力付出才有可能獲較好的事業或學業上的好成果

普通辛苦不行嗎?

不行,這世界就是不進則退阿。以我自己來說,大學聯考時,我就覺得我需要付出120%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80%的成績,高二開始就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才上了個好學校的普通科系;開始交易權證時,也是晚上K書看美股,隔天五六點起床準備早會報告,每天都戰戰兢兢準備交易主管盤中的質問和苛刻的交易會議,就是要全力以赴,不然就做不好;當上SALES以後也是拚老命各個縣市跑,陌生Call客只要約到能見面,那怕竹南苗栗的鬼鄉下一樣跑去,不這樣衝就做不好事,我的職涯前半段被老闆賞識和肯定,就是拚來的。

後半段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工作的升遷發展不如預期,自己也改變心態變油條了,抱怨老闆和抱怨報老闆大腿的人的時間變多了,120%的努力變成50%,反正事情都熟了、客人也熟了,多做也不會讓自己多賺,就這樣混了幾年。

在暑假實習時,有一個難得的會議,是當時在新加坡的幾個Intern跟亞太地區的重要人物大咖見面,這種機會非常難得,因為這VIP很重視我們這個Associate program,讓我們可以件上一面,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講到自己也並非金融專業出身,且出身是理工一類,本來不擅於交際和行銷,但是他跨出舒適圈,現在變成了最大的HEAD。聽來簡單,但是自己經歷過就很有感受,回顧過去所有值得驕傲的時刻不都是跨越舒適圈換來的? 不論是Aiesec的自願性或是後來選擇讀 MBA的非自願跨越舒適圈,都是這樣才能換來扎實的學經歷、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下一步。

一旦停留在舒適圈,就注定衰亡。

連周老爸年過六十的人,仍奉行精進,讀書涉獵很廣,每天都進公司 ( 平常天過中午後才進公司),尤其是周六日,因為他認為那是他唯一能專心無騖不受打擾的時光,可以很有生產力的思考重要決定和公司方向,是阿,那也不過是個小出版社,但是他相信慢慢地做,就可以把理想付諸實行,憑藉精神的力量可以寡擊眾。老爸也是打混過,經歷過事業高低潮的人,也是從失敗找到了教訓,學了這個不進則退的道理,我這女兒也是一樣。

最近跟MBA同學吃飯,他是個體貼的丈夫,講到在考慮未來工作地點,若是在百慕達群島的避險基金,怕他太太沒事做,”stress level”會很高,所以跟公司要求在倫敦工作,我內心就在不禁在想,(撇開他的case),作為MBA或成功人士的太太是怎樣的心態呀,尤其是那種不工作專心當主婦的太太們,她們人生的馬斯洛最上層”Esteem””Self-actualization” 是如何被滿足的呢? 我剛進 MBA 時過著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看到那些”partner”真是非常的羨慕阿,沒有找工作壓力、沒有金錢壓力、還常po到處旅行的開心照片,許多partner比我參加更多同學間的聚會和旅行,我只能乾瞪眼羨慕,至少在我那時各種壓力齊備下,片面的覺得她們真是爽阿。當然人家可能有不同壓力拉,像是生小孩的壓力、每天買菜做菜和娛樂高壓的MBA先生的壓力等等等,但是我就一直在想沒有工作和沒有辛苦的人,能獲得成就感嗎?

不辛苦工作的人過得開心嗎?

我回想我打混的那段時間,因為工作上成就感不夠,我個人空閒時間也很多,就花很多心情經營我的花園、做手工藝像是年馬賽克花盆、學做點心、研究廚具、玩明信片、每天下廚、一周上兩堂芭雷課並去兩三次健身房、在tango課當助教、幫周老爸做早餐等等,因為工作上得不到成就感,就把精力花在其他地方,滿不滿足? 當然不滿足,要不然也不會卯起來願意忍受痛苦的MBA申請過程兼花大錢唸mba了。所以我發現,以自己來說,如果人生所需成就感是一個加總,那麼工作上的成就感的權重,是遠勝於其他事情帶來的成就感的! 其他事情做再好,像是跳舞技巧再好、菜做得愈好、網誌寫得愈漂亮、照片照得愈多,都無法滿足工作上成就感不夠的缺憾。當初來唸書時就有點擔心拋開工作帶來的自主和成就,變成不適生產的學生,我會開心嗎? 果真不開心,辛苦上課超痛苦的,也可能是我本身就不喜歡上課,尤其是第一年MBA全都是強迫參與的課程,雖然跟其他MBA相比時間似乎已經彈性許多,但還是不喜歡,雖然找到工作後的mba生活輕鬆許多,現在也很多時間睡覺,跟工作時動不動就缺少睡眠相比,是好很多,但是總是少了點生產力帶來的成就感。最近上密集的課(block week一周修完一學分),每天要看case還得趕作業,實在是痛苦,我實在跟Case沒有緣分,常常看半天一個字都看不進去,直覺得到底是有誰可以忍受像HBS那樣整天光看Case的生活啊? 這兩年的成就感大概就只有找到工作這件事吧。所以,即使不工作,像我念書也不開心。那找喜歡的事來做,總該開心了吧?

興趣當作職業?

講的好像一副我有多愛工作,我其實就是跟穿prada惡魔裡面那可憐的小秘書一樣,在上班前需要自我灌輸”I love my job”的人。但我有想過,把喜歡做的事情當作工作,會比較開心嗎? 我思考的結果認為,不會。因為開心是取決於成就感,但做喜歡的事可能會讓我很爽一下子,但不一定會讓我比較有成就感喔。舉例來說,像我很愛跳舞,為跳舞很願意辛苦,像是高中時即使熬夜念書,也願意辛苦地去上芭雷課,三個月內把筋拉開可以劈腿;這樣的我,若以跳舞為業,會很甘願的辛苦? 我到現在跳過各種不同舞,我很清楚思考過,要拿跳舞當職業,我不會開心的。因為按照我的個性,要做就要做好或最好,不論 Tango或是Salsa真要做到 ,那除了技巧面要好,還要有藝術性、音樂性,後兩項都跟天分有關,並不全然是喜歡做就會做得好的,這也解釋了坊間許多半路出家的探戈全職舞者,為什麼再怎樣也只能在台灣做推廣和賺賺教課的錢,因為能力就是有限,要當大師可能要下輩子生在阿根廷再說。我也試過在朋友婚禮表演、編舞教課、當助教等嘗試我在這個領域的可能性,但是我發現還是以此為業很難開心,因為在藝術或舞蹈的領域要持續前進和進步超級困難的,那是一種跟自己的搏鬥,比上班時有人幫你評量表現還難多了,這樣很難被defined”的成就感又更難取得了。若說教課我常沒有耐心、會嫌別人肢體沒有開發,都很想推薦大家去練一練芭雷或瑜珈再說吧;表演也會覺得練習這麼賣力大家看得點也不一樣,我的興趣可不在娛樂大家。接觸了幾個真的有天分的舞者老師後,就發現,要吃這行飯,還是要有天生的潛質加上發自內心的passion和感動人的能力,我雖然也覺得自己有點小天分,跟這種老師比起來,我差遠了。這種論調跟那些心靈導師所講的找自己喜歡的是為職業的說法完全不同,我覺得,要找有成就感的事情做,然後來support自己喜歡的興趣,才不會對興趣患得患失,或是陷入"麵包跟理想間的掙扎",也才能不計代價和不求回報的心態面對興趣、並真正的享受於興趣並獲得開心;這樣辛苦的工作也就更有代價,因為可以support喜歡的嗜好。例如等我MBA終於畢業回到職場,努力工作獲得更多的學習和視野,也可以支付我未來學舞的費用,去Tango festival可以上私人課、或是可以買最前面的芭雷表演票。

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 這又很難說了,因為就像前面所講,成就感像嗎啡,無法確定多少會滿足,只知道要愈滿足則劑量就要愈強,投入的努力指數就要愈高,而不投入努力就絕不會滿足…這到底是不是在回歸工作前的自我洗腦的呢?

綜上所說,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關係:

有工作的成就感 > 沒工作的成就感

進一步推導可得以下不等式,

工作時能持續跳脫舒適圈的成就感 > 在原地踏步無法前進的成就感 > 得過且過打混式工作的就感 > 沒工作的成就感

反正就是,雖然工作時每天早上爬起來都有一種厭惡世界、希望馬上世界停止轉動別來煩我的心情,但好像還是得工作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heris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