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1

(北投文物館,真是全台北最日式的地方了吧?)

趁著回台灣的這周,報名參加了北投文物館每個月僅開三天的茶道課,是日本請來的裏千家八十幾歲的老師,聽說徒弟無數,年紀很大但當天穿了一襲淡紫色的和服,隱約看得出氣場好像不一樣。

第一次參加只能見習,學費也比較便宜,但是就只能看,不能實際動手學。

這間文物館真是日本的好徹底阿,還有枯山水呢
照片 2

照片 3

一早課程尚未開始我先上樓去看準備情況,大家忙進忙出其實有點混亂,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寧靜氛圍,一堆台灣國語夾雜日文,有時還有三八大嬸式的講話法,第一印象並不是太好,我也不知道要坐哪哩,稍微問了幾個貌似較資深的人,有人說那你就坐這好了,有時候從一個人短短的講話可略為知道此人的深度,講話隨便的人內 容也很容易被忽略,於是我就先忽略這些雜訊,靜靜觀察,也順便欣賞一下這間茶室的布置。之前看<茶道教我的十五種幸福> 知道茶道中欣賞品味卷軸、插花、茶具也是重要的要素,這間茶室雖嫌混亂,但仍有一幅書法卷軸和一盆並非特別雅致的插花,周圍堆放了一些似乎待會要用到的茶具,這不大的空間大約隱約切分兩塊,靠門的那區和靠裡邊的一區,裡面這區是比較初級的,有放一個插電的爐子,主要是煮水用,後來把鐵壺拿起來後才知道,原來是加熱面做成炭的形狀,且聽說炭的擺法也是按照茶道中的方式,這就蠻厲害了…

照片 5

後來看到大家似乎都跪定位了,大家都跟老師鞠躬 (就是跪在塌塌米上把一個扇子放在兩膝蓋前面,然後雙手掌平放在身前塌塌米上敬禮一樣),接著我就被交代來看裡面這邊比較入門的練習。

第一次當客人,為我準備茶的”亭主”看來也是剛學沒幾次的年輕女生,感覺得出來她很緊張和生疏,但是第一次看到像書中所寫的折布帛覺得蠻有趣的,書中說前幾次就是在學怎麼折,有很多手法把布帛折成接近小方形,拿來擦拭茶罐(稱為棗),和用來挖茶粉的小勺子,雖然生疏但看的出來所有的動作都有一定的手勢,想著果然是跟書中女主角描述一樣的複雜阿。

亭主接下來就講了一段日文,意思是我可以用和菓子了,這些禮節我有讀過,所以知道不能夠自己先吃菓子,一定要等到亭主”請”我吃才可,我就稍微詢問了一下我有甚麼該注意的,大約就是要先把菓子放在我跟另一個客人中間,禮貌的點頭說”那我要先吃囉(日文)”,再把菓子拿到懷紙的上面,用原本夾在懷紙中的竹籤切割和菓子,一口一口地吃掉,而且吃和菓子時是不能講話的。接著亭主開始點茶,又是一長串充滿豐富手勢和細節的過程,茶泡好了拿到我面前,我好像是要轉兩圈讓茶碗的正面轉向亭主,再拿起來喝,分三次喝完,最後一次要吸出聲(但其實我看老師自己在喝茶時捧茶婉分著喝了好多次,或許不同泡茶法連喝茶都有不同的規則吧。

照片 4

一天的見習我待到過中午吃完便當就覺得看夠了。雖然在北投的山上能夠有這個極度日式的空間,讓人很驚喜,但是內心隱隱覺得沒有看到茶道優美的一面,那些書中所寫的像是對季節的感動拉、跟大自然的連結、欣賞插花和卷軸跟茶具等等,完全都沒看到耶…觀察這些練習的學生們,那些似乎學很久的人都有種匠氣,像是那位操著台灣國語的大嬸後來很想要教導一位穿和服的入門女生,其實我覺得這女生雖為初學者,卻散發出一種嫻靜的優雅,卻一直被這大嬸糾正,我們在旁邊見習的都覺得這大嬸也太吵了吧。真羨慕那些可以直接跟茶道老師學習的人,而不是這樣間接的被”學長姊”教。當然也不乏有些對我了解查到很有幫助的人,像是一位壯碩的男生,原來他原本是修日本文化史,後來接觸茶道五年,他解釋一些細節就比較有深度;又像有一位貌似日本人的太太,身著俐落的和服,講中文也很好,很熱心地跟一位跟我一樣見習的女生解說當客人該做的事,期間她緩緩地說道”吃和菓子喝日本茶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雖然這也貌似有點年紀的大嬸般的感慨,卻反而讓我對她很有好感呢。我打算八月初再回台灣一趟,拉我妹來上一天的正式課程,畢竟有通日文的在旁邊還是能夠比較值得了解老師講甚麼吧,然後想要請老師推薦我去找香港的裏千家,因為我寫了幾封信都沒人回我…。

想想為什麼今天沒有覺得很滿足哩,或許也是因為畢竟台灣人還是有語言的隔閡所以我所見的學生們也都仍在不斷的被糾正中學習和練習,所以還看不到當中的優雅吧,也或許是台灣特有的人文讓這樣的氛圍很不隆重,反正我還是蠻期待見識真正的茶道阿!

(北投文物館的二樓,中午用餐就在這裡吃便當,若是在這辦活動應該氣氛也很棒吧)

 照片 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heris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